“消防栓下雜物得清走,燃氣軟管該換金屬的了!”福田街道工作人員的叮囑,道出了安全檢查的真諦——隱患不分“上級查”還是“自己找”,只有揪得細、改得實,才能守住安全底線?涩F(xiàn)實中,個別企業(yè)卻把安全檢查玩成了“雙重標準”:上級檢查時全員動員、臺賬“完美”,自家排查卻敷衍拖延、漏洞百出。這種重“上”輕“下”的做法,看似應付了檢查,實則給安全埋下“定時炸彈”。 安全檢查的核心是消除隱患,而非“迎接考核”。如江東街道“拉網(wǎng)式”排查出租房、城西街道緊盯校園食堂“舌尖安全”、義烏消防“邊檢查邊教學”,這些做法之所以有效,正是因為它們跳出了“為查而查”的誤區(qū),把功夫下在日常、把重點落在實效。反觀那些重“上”輕“下”的企業(yè),上級來查時臨時“掃面子”,檢查一走便“舊疾復發(fā)”,樓道雜物依舊堆積、燃氣隱患照常存在,小問題拖成大風險,最終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事故。要知道,安全事故從不會因為“沒被上級查到”就繞道走,只有企業(yè)主動作為,化經(jīng)常為日常,從嚴從細“整改看不見的風險”,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線。 破解重“上”輕“下”的困局,既需要上級部門“動真格”,也需要企業(yè)“實打實”。上級檢查不妨多些突擊暗訪,少些提前打招呼,像廿三里消防救援站,把檢查變成現(xiàn)場教學,既查隱患也傳方法,讓企業(yè)明白“為何查、怎么改”;企業(yè)更要摒棄僥幸心理,不能把安全責任“懸在空中”。 安全無小事,與其在上級檢查時“臨時抱佛腳”,不如把安全檢查的“尺子”握在自己手里,常量常新、常查常改,才能讓安全檢查真正成為消除隱患的“利器”,讓安全成為企業(yè)發(fā)展、群眾生活最堅實的底色。 |
GMT+8, 2025-9-24 12: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