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門處隨意放置著幾張桌子,桌面上積滿了灰塵;靠墻處擺放著一些健身器械,肉眼可見的“保養(yǎng)不當”……這是之前的稠城街道繡湖社區(qū)錦繡家園一樓活動中心,荒蕪清冷,偶爾有人來健身器上練幾把,或是下雨天來此避雨歇歇腳,僅此而已。 100多平方米的空間內被精心歸置成好幾個功能區(qū),晚上得閑了領著孩子來共享書吧看看書,吃完飯攜到訪的朋友在此喝茶談天,鄰里相約在門口的共享花園曬曬太陽聊聊“兒孫經”……這是而今改造后的錦繡家園一樓活動中心——錦繡書房,熱鬧有序,成為小區(qū)居民家門口的“好去處”。 反觀這些變化的背后,除了稠城街道的大力支持和繡湖社區(qū)的努力引導外,包括老黨員吳廣秀在內的錦繡家園一群熱心居民功不可沒。10月26日上午,秋日的商城,陽光正好,當記者來到錦繡家園的共享書吧時,門口的桂花樹盛開如斯,聞香而入,終于見到了這群“幕后功臣”中的部分代表—— 戴著眼鏡的少芳姐內斂沉穩(wěn),是發(fā)起人,也是主要骨干之一,主要負責相關事項的牽頭和統(tǒng)籌;從教育系統(tǒng)退休的樓老師是大家公認的“文化人”,但凡有比賽類活動,她就是當仁不讓的“軍師”;能歌善舞的雪飛姐外向熱情,是群里的“管家婆”,需要和小區(qū)居民聯(lián)絡溝通的事,一般都由她“打頭陣”;家里經商的吳大姐,為人低調話不多,卻是大家的好幫手,出錢出力不在話下;從湖南嫁到義烏的松美姐,性情溫和,好善樂施,只要社區(qū)有需要,隨叫隨到。 據(jù)了解,錦繡家園位于市中心黃金地段,有A、B兩幢居民樓,現(xiàn)有居民174戶。由于某些原因,近些年小區(qū)居民對樓棟事務參與少,缺乏歸屬感和凝聚力。“都說‘遠親不如近鄰’,對門住了十幾年的老鄰居,除了碰見點個頭就沒啥交集了。”“經常跑到外面去找地方喝茶聊天,干嘛放著家門口這么好的場所不利用起來?”幾位大姐坐不住了。 有沒有辦法改變這處閑置“荒園”的面貌,將其打造成大家愿意去的“樂園”?這事不僅幾位熱心居民急,社區(qū)也急。為破解這一困局,在稠城街道的大力支持下,繡湖社區(qū)黨委帶著大家想辦法、謀舉措。 “錦繡家園有充足的活動空間,具備供業(yè)主活動和議事的場地,這是場地優(yōu)勢;錦繡居民中不乏企事業(yè)單位高管、退休人員及年輕創(chuàng)業(yè)者,這是人員優(yōu)勢;錦繡家園是學區(qū)房,很多孩子就近在繡湖小學就讀,屬于資源優(yōu)勢!被谶@些考慮,繡湖社區(qū)黨委和錦繡家園黨支部決定建立一個“共享書吧”模式的錦繡書房,讓其成為小區(qū)群體需求的聯(lián)結點,改變鄰里關系疏離的局面。 “錦繡書房”籌備期間,為讓更多人參與其中,作為錦繡家園支部黨員的少芳姐牽頭招募志愿者。“就在公寓出入口擺了張桌子,上面豎塊寫有‘捐出一本書,還您一個圖書館’的牌子。”據(jù)她回憶,此舉吸引了過往居民的廣泛關注,也得到了很多人支持。很快,一支由20多名居民組成的志愿者隊伍應運而生,期間累計收到了近千本捐贈的書籍。 據(jù)了解,“錦繡書房”自3月份運行以來,實行“來了,您就是主人”的管理模式,采取自主借閱、全開放式服務,每天都有志愿者自發(fā)輪流值班!安还苡袥]有當班,有空就會去轉轉,歸置整理書籍,擦擦桌子什么的。”不僅幾位熱心大姐拿這里當自己的家,小區(qū)居民也把這當作家門口走走的首選之地。 有了共享書房后,這群閑不住的大姐又著手在門口打造“共享花園”。自掏腰包四處物色花草苗木,拿著編織袋開車去鄉(xiāng)下挖土回來,從鄰居那要來廢棄的花盆或是丟棄的盆栽……在她們的引導下,其他居民也坐不住了,有來捐贈花木的,也有來認養(yǎng)的。很快,一個露天的共享花園初具雛形。 如今,繡湖社區(qū)不僅在錦繡書房設置了“驛家親”愛心驛站,街道還在此開辟了錦繡書房新時代文明實踐點,并成立錦繡先鋒志愿服務隊,由王少芳擔任隊長!跋M懈嗳藚⑴c進來,從自己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,奉獻愛心,把小區(qū)打造成一個充滿愛意、溫暖的大家庭!边@是她的心里話。 |
GMT+8, 2025-9-21 05:05